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 > 内容页
“我为熊猫狂”:被笃信的谣言,被围攻的科普 环球滚动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23-06-11 17:38:23

“眼见为实”在这时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一位在美国华人说,自己曾去过孟菲斯动物园看丫丫,在视频里表示丫丫“情况不太好、孟菲斯动物园没有好好对待丫丫”,评论由此觉得她“有良心”。她也去华盛顿国家动物园探访了其他旅美熊猫的状态,在视频里说“小奇迹和美香其实看起来状态还不错,没有网上传说‘有腹水’这种状况”,立刻被指责是“洗地”“它们过的不好”。

她不解,“难道不站队就要被称之为洗地吗?”她决定不再关注这件事情,退出了所有关于熊猫的群聊,账号也停止了更新。

熊猫拟人化宣传存在已久

过度的“拟人化”和“共情”

提起去世的乐乐,邹倩还是会哭,在通话里,她一边哭一边说“大熊猫们过得太惨了”。她自称为熊猫的“姨姨”,觉得对待熊猫应该像对待小孩一样细心,“毛色柔亮,眼里有光,会粘着饲养员,有苹果吃,有盆盆奶喝才算是养得好啊。”

在深一度接触到的众多关心熊猫命运的普通人中,这是一种有代表性的心态:拟人、共情,把熊猫看作孩子,他们最常说的是“如果你是熊猫,你不饿吗、你不疼吗?”

这种情绪来自对熊猫外型和举止的解读。哪只熊猫不理另一只,会被说是“渣男”;因为向饲养员撒娇,有的熊猫被说是“心机婊”;还有关于哪只熊猫待遇更好的争论,有的熊猫被认定成了饲养员的“亲儿子”。随着“明星熊猫”的产生,一种“饭圈文化”也在慢慢生长,顶流熊猫不仅拥有自己的“站姐”,还拥有庞大的粉丝后援团。

过去几个月里,伴随着热搜榜上熊猫“人设”话题的居高不下,各地动物园大熊猫馆和繁育中心都迎来了比以往更多的客流。五一前后,北京动物园大熊猫馆外的队伍套了一圈又一圈,他们为了那只曾经尝试外逃的“西直门三太子”萌兰而来。萌兰之前换地方居住,粉丝送的玩具没有带过去,结果动物园收到了一波集中投诉。

四川大熊猫繁育基地的大熊猫和花(也叫花花)也被冠上了“顶流女明星”的名号。它因为长得矮没脖子、行动迟缓不会爬树而爆火,笋常常被别的熊猫抢走吃、爱粘着饲养员。四面八方赶来的粉丝们将和花的“家”围得水泄不通,景区保安只能拿着高声喇叭劝说:“这里这么多大熊猫,你们就看这一只吗?”

“拟人化”、“萌宠化”的情感由来已久。早在2017年2月,iPanda熊猫直播发布了一段熊猫抱饲养员大腿的视频,在微博上被播放5600万次,Facebook上也有1.2亿的浏览量。

粉丝乐于看到熊猫与人类相处时的“亲密、依赖”,数位接受深一度采访的科普博主和动物专家都提到,这实际是圈养所带来的“附加效果”。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感慨,“在圈养状态下,让饲养员与大熊猫完全不接触是不可能的,有些熊猫妈妈一生下来就在动物园里,缺乏独立带孩子的能力,因此需要幼崽过程中人类的介入。但毫无疑问,这会在未来野化工作中,影响熊猫对人类的感情。”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