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 > 内容页
他们用科技守护大江大河的“健康”-每日报道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3-06-16 15:30:01

科技日报记者 都芃


【资料图】

从奔腾于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到位于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丹江口水库……有江河湖泊的地方,几乎都能看见这样一支团队:他们不善言辞、总是埋头做事,为多地水生态环境保护注入科技力量,守护着祖国的大江大河。

他们就是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生态技术工程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团队。今年“五一”前夕,该团队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人工繁育长鳍光唇鱼

滔滔江水顺流而下,转化成的“绿色”电力,点亮万家灯火。不过,水电站在给人类带来清洁能源的同时,其建设运行可能会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就包括生活在河流中的鱼类。

为了最大程度减轻水电站建设运行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电站通常配套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依靠人工繁育、放归河流的方式,维持流域生态平衡。

无论是我国第一座鱼类增殖放流站——乌江索风营鱼类增殖放流站,还是国内放流规模最大的鱼类增殖放流站——丹江口鱼类增殖放流站,背后都少不了工程中心团队的身影。鱼类繁育、增殖、放流,已成为这支团队的“看家本领”之一。

虽然已是业内顶尖团队,堪称“养鱼”能手,但在如何养好鱼这件事上,工程中心团队仍在不断谋求新突破。

2020年起,工程中心团队接受委托,在广西来宾市红水河珍稀鱼类增殖保护站开展长鳍光唇鱼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长鳍光唇鱼为红水河特有鱼类,其人工繁育的技术难点在于亲鱼(具有生殖能力的鱼)应激反应强烈。“这种鱼在被人为触碰或者受到惊吓后,极易死亡。”来宾市红水河珍稀鱼类增殖保护站项目负责人、工程中心团队成员之一张志明介绍道。

在亲鱼的采集运输阶段,工程中心团队成员颇费了一番功夫。为了能把这种敏感的鱼安全带回保护站,团队成员长期蹲守在河边,了解、分析可能影响其存活的各类因素。经过精心准备后,团队制作了特殊网具对其进行捕捞,并定制了专用水箱,采用麻醉、充氧等方式进行运输,最终成功将其平安带回保护站。

不过,在后续的养殖阶段,工程中心团队又碰上了难题。保护站的“饭菜”并不合长鳍光唇鱼的胃口,来到保护站后,其长时间不开口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为了摸清它们的“饮食习惯”,团队成员又回到它们的“老家”——红水河。通过现场解剖,团队成员观察其肠含物,他们发现长鳍光唇鱼在野外主要以着生藻类和水草为食。

发现这个问题后,团队成员便开始自己动手,制作设施设备培育硅藻,将硅藻与粉碎后的商品饲料混合后再进行投喂。这次,长鳍光唇鱼成功开口摄食。经过进一步研究,团队成员在不断降低硅藻比例后,最终使这种“挑食”的鱼类成功转食人工配合饲料。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