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 > 内容页
环球快消息!热消息:唐宋古文的小品化趋势|每日速读 世界报道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时间:2023-06-01 19:30:33

作者:王 芊(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相关资料图)


(相关资料图)

“小品”一词产生于魏晋时期,指佛经的略本,与详本“大品”相对,到明代晚期被应用于文学领域。小品文的审美特征大体表现为简短灵活、自然流畅,区别于传统古文“文以载道”的高古庄重文风。明人小品主要有两种风格类型,一是空灵闲适的抒情散文,一是“匕首”和“投枪”式的批判杂文(参见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实际上,小品化的风格趋势早在唐宋古文中已显露端倪,袁宏道、毛晋等均将晚明小品的直接影响来源追溯至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杂文创作。那么,唐宋古文是如何在主流的高古文风之余发展出小品化趋势的?

(相关资料图)

从唐代“古文革新”开始,散体文以近体(即骈文)的对立姿态逐渐占领文坛。古文家以古文作为倡复古道的手段,在革新前期阶段,采用散体文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奏疏、上书等实用性文体,或论、议等论说类文体。文章主题多与时政、经史相关,篇幅宏富,风格庄重严肃。然而,伴随革新的深入开展,古文家逐渐将散体文拓展应用于诗赋序文等抒情类文体、子书著述或题跋文体等不同书写形式中。这些文章主题生活化、现实化,篇幅简短,风格轻松活泼,彰显个体精神。唐宋古文由此产生了审美情韵、批判意识与游戏精神等风格特质,很多篇章已与明代的抒情、批判小品颇为接近。

一、审美情韵

盛中唐时期,李华、贾至、元结、独孤及等古文家将散体文应用于诗序、赋序、铭赞序等韵文作品的序文,或送别的赠序中。这些古文文体通过与诗赋文体的互动、转化,而引入审美性、生活化主题,抒发个人情感,改变了古文以论说为主的实用性功能,将原属于诗赋的抒情功能移植进古文。抒情功能的移入与审美情韵的开启,是古文产生小品化趋势的首要前提。

诗序在六朝和唐前期基本采用骈文书写,从盛唐开始逐渐变为散体。诗歌以抒情为主,而诗序一般承担诗歌创作背景或意图的记叙、说明,与诗歌的主题、情感相得益彰。元结《石鱼湖上作》诗序记石鱼湖之状:“潓泉南上有独石在水中,状如游鱼。鱼凹处,修之可以贮酒。水涯四匝,多攲石相连,石上堪人坐。水能浮小舫载酒,又能绕石鱼洄流。乃命湖曰‘石鱼湖’,镌铭于湖上,显示来者,又作诗以歌之。”清丽隽永,自然天成。咏物赋、抒情小赋的赋序亦有类似风调,李华《木兰赋》序由木兰树被乡人当作柴薪砍伐而不得其用之事引发“士之生世,出处语默难乎哉”的感喟。这些序文以情韵见长,篇幅短小,意境清空,已显现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风格。

诗序中有一类赠别诗序,从盛唐开始不必作为“副文本”依附于诗歌,而发展成独立的赠序文体。李华、贾至、独孤及等以文代诗,大量使用散体文创作赠序,抒写对送别之人的离情别绪、宽慰期盼。独孤及《送韦司直还福州序》先抒离愁:“自云摇雨散,凡四悲秋而一会面。亦既道旧,别又继之。斯亦可以怆矣!”后复振起,激励友人“被服文行而镞砺之,扬其家声”,情感丰沛,结构精巧。贾至《送于兵曹往江夏序》抒不遇之悲、相惜之情:“予谪居洞庭,岁三秋矣。有客自蜀浮舟来者,则河南于侯。能读古人书,辨当世务。年迩四十,犹沈下位。为静者之尚退乎?先达之怠贤乎?”到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柳宗元《送元秀才下第东归序》等赠序中,古文在抒情、抒愤功能上的表现已臻新境。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