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第十八届学生教学技能大赛决赛近日在校园里拉开帷幕。不同于往年,本次竞赛增设“中小学课后服务素质拓展课程设计征集”同期活动,来自全校不同年级、专业的180个团队千余名学生,通过自由组队的方式针对不同学段的基础教育对象开发了素质拓展课程,助力中小学课后服务。
自“双减”实施以来,各地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面临不小挑战,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课后服务怎么办?就目前而言,中小学课后服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学校将课后服务简单等同于作业辅导,或是利用课后服务继续开展学科教学。天津师范大学巧妙利用高等院校具有的优势,既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兴趣技能,也为中小学课后服务汇聚了智力方案,探索出一条助力中小学“双减”的创新路径。尽管我们不乏高等院校与中小学联动发展的模式机制,但能否快速、准确、到位地将相关模式机制转化为服务“双减”的政策优势依然有待探索。为了更好推进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我们应积极探索构建大学助力中小学课后服务的长效机制。
提高价值站位,坚持立德树人。首先要全面提高对于“双减”的政策认识、价值体认,以及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关键目的、重要意义,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双减”事关教育生态和育人格局,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图)
中小学要充分认识“双减”对于学生发展的奠基性意义,从知识导向转向素养本位,真正将中小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激发学生创新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大学要密切关注中小学教育生态,主动走进基础教育现场,不断为中小学落实“双减”提供思想支持与道路引领,努力构建大学与中小学双向联动、协同育人的发展格局,为基础教育减负增效、高等教育创新提质赋权增能。
突出问题导向,形成机制合力。要注重突出问题导向,事实立场,以问题为抓手,破而后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大学与中小学联动的课后服务机制。
要发挥大学的研究优势,借助专家力量,广泛调研、深度观察、全面剖析,厘清课后服务的问题域,形成问题清单,建构破解思路。中小学校要转变工作思维,勇于揭示问题,主动研究问题。要区分问题主次,循序渐进,真正抓住问题、廓清问题、解决问题。
双方要密切合作,同商共议,有机联动,坚持整体思维、系统施策,科学规划布局课后服务的机制方案、路径方法。要探索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打造大中小学课后服务一体化实验基地,形成中小学牵头、大学参与治理共同体,研究出台中长期合作规划,及时形成配套方案,明确合作方式、管理办法、任务清单,健全责任机制、过程机制、评价机制,实现全主体、全过程、全方位合作长效机制。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