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张瑾
“资产轻、担保弱”“高风险、缺营收”常常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标签。但这些数量多、体量小的“蚂蚁雄兵”也拥有自己特殊的“财富”和潜力,那就是知识产权。
2022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首次突破4000亿元,连续3年保持40%以上的增速,惠及企业2.6万家,其中70.5%为中小微企业。截至2022年底,我国累计为2.8万家企业的4.6万件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提供了超过1100亿元的保险保障。
知识产权金融发展势头猛进的背后,如何用好用足知识产权含“金”量值得关注。作为全国重要的科创中心,上海于2021年9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金融资本带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助力解决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两年多来,上海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增速较快,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业务模式屡有创新。
采访中,《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主要有3种模式:第一种是“银行+企业知识产权担保”的直接对接模式,银行获得质权并承担主要风险。如兴业银行上海分行推出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江苏银行上海分行推出的“苏知贷”、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推出的“科创知产贷”等。第二种是“银行+中间机构+企业知识产权反担保”的间接对接模式,中间机构获得质权,主要风险由银行和中间机构共同承担。第三种是“银行+园区+企业知识产权担保/反担保”的间接对接模式,园区承担一定风险或居中协调。具体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银行通过采取园区集合授信模式,借助园区提供的白名单客户名单,为园区内企业打包解决融资需求,如兴业银行上海分行与上海紫竹高新区的合作模式;另一类是园区依托自身资源协调金融机构、担保机构、评估机构等帮助园区内企业获得授信额度,如漕河泾开发区科技型中小型融资平台曾协调杭州银行上海分行等多家银行、评估机构、担保机构为园区企业发放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授信。
在参与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上海保险业主要围绕企业面临的融资、维权及运营等问题构建产品序列,与合作银行创建风险共担机制,通过高价值知识产权的评估、质押和保险担保,为企业融资增信。同时,探索引入风险代偿基金,依托上海市专利保险联盟支持强化专业服务等。
从上海的创新实践来看,上述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创金融服务模式正将知识产权从对科技创新型企业技术含量的发现作用,进一步延伸应用至科创评级授信、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领域。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