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父亲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博览群书,平易谦和,上课引经据典,形象生动,深得学生喜欢。记忆中父亲挂在嘴边的话:“师者仁心,当老师一定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引导学生茁壮成长。”。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父亲说教书首在育人,教书识礼,教育就是让孩子懂得如何做人。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大义凛然……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尽忠,为民请命,赤胆忠心。父亲口中的这些优秀人物形象潜移默化涤荡孩子们的思想,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
上课之余,父亲深感乡民文化的缺失,主动办起夜校教他们识字、写字。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乡民们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又拖家带口,生计维艰,教起来十分困难。父亲想方设法,因人制宜,因势利导,礼拜日干脆跑到田间地头,干活间隙,乡亲们坐在大树下抽袋旱烟解解乏,父亲趁机给他们说书讲故事:杨家将,水浒传,三国演义……父亲讲得声情并茂,有板有眼;乡亲们听得如醉如痴,津津有味。所有这些都在乡民心中播撒下忠贞爱国的种子,燃起了他们求知学习的渴望。记忆中每到晚上,我家里里外外到处都是人,有来问字的,有来求写信的,有来听书的,我家的小院俨然成了天然的大课堂。在父亲的影响下,乡民们识字听书,乐此不疲。
父亲见乡民们对读书识字有了兴趣,又开始尝试写快板书、京韵大鼓、三句半,以乡民耳熟能详的方言土语歌颂艰苦年代里的劳动热情,表现出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精神,深得乡民喜爱。如今村里的老辈人还能断断续续说出当年父亲给他们写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父亲一介书生,一生清贫,始终恪守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尽显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在平凡的岗位书写了一介书生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
□管艳艳 文/图
上一篇:德信中国:2023年上半年累计合约销售135.2亿元
下一篇:最后一页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